民间曲艺与汇演
【民间曲艺】民间曲艺以响器(唢呐吹奏)最为流行,它以唢呐为主乐,板胡、笙、二胡伴奏,另配梆子、锣、钹、小锣、边鼓为打击乐,多为机关、农村庆祝生日、慰问部队、军烈属、欢庆丰收及民间婚丧事所延请。20世纪90年代以后,响器班增加了电子琴、小号、长号、萨克斯、架子鼓等西洋乐器,并和戏曲、舞蹈、流行歌曲相结合,成为农村各个年龄段都能欣赏的重要娱乐形式。但一度出现黄色下流表演,受到公安、文化部门的打击。
地方戏曲
【怀梆】光绪九年(1883年)冬,孟县怀梆艺人牛三堂因生活所迫,到修武县山区大东村落户,即在村上传授技艺。光绪十九年(1893年),该村张春来出面,组织起有40余人参加的大东村戏班。当时的主要演员有张巨安(小名老虎)、李金荣、张凤歧等。张巨安口白清楚,嗓音铮亮,架势优美,深受群众喜爱,在山区流传着“宁跑十里路,也要看张老虎”、“不吃馍,不喝饭,也要听张老虎唱一段”的顺口溜。很快,怀梆风靡全县。至民国时期,怀梆最为著名的演员是崔福令(外号“拐来孩”),他嗓音优美,身架利落,扮相俊俏,闻名远近数县。崔福令下台双拐,上台全丢,拿手戏为《桃花庵》中饰陈妙常,《刀劈杨凡》中饰樊梨花。
【豫剧】民国35年(1946年),国民党保安十四旅建成西门小戏院舞台,并让其“血花剧团”在此演出豫剧,深受群众喜爱。1950年,北门村侯同勋等人专程赴开封学习豫剧,春节时组织村内戏剧爱好者演出了折子戏《断桥》、《藏舟》、《闹书馆》,轰动了县城内外。此后,又演出了《劈山救母》、《卷席筒》等传统剧目,大受欢迎。因豫剧充满地方特色,念白好学,韵调易唱,细腻大方,很快风行全县,农村业余剧团众多。
【上党梆子】因云台山区毗邻山西上党地区,此剧种曾在云台山最为流行。1954年,斗水村戏曲爱好者郭麦旺、贾邦高等人组织起有30余人参加的上党梆子戏班,逢年过节演出《五凤楼》、《雁门关》、《海桃关》等剧目。文革期间,戏班解散。